早在2011年2月,美国《商业周刊》就发表题为《中国高铁接通南北变革性的影响》的文章,断言“高铁网络将带来变革性的影响”。美国《新闻周刊》也曾发文认为,高铁改变了“人们对其居住的大陆的看法”。
12月26日,京广高铁全线开通。“高速铁路终将改变中国。”150余家中外媒体记者体验采访时,共同发出这样的感慨。
这是一场关于经济发展、城市聚合、人文交融、社会进步的划时代变革。
经济发展,激发变革中的力量
从规律性上看,变革蕴涵着必然要求。
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
《中原经济区规划》提出,“到2020年,建设成为城乡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优良、社会和谐文明,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经济区”,以此呼应国家目标,同时也对中原经济区亿万人民做出郑重承诺。
要实现确立的奋斗目标,必然要求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大环境中,经济发展保持持续稳定快速的增长。京广高铁的全线贯通无疑为目标的实现输送了强大动力,增添了坚实底气。
数以万亿元计的投资规模,节约逾一半的出行时间,带动沿线产业调整,人均能耗仅为飞机的2.5%、汽车的20%……稳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高铁成为牵引力巨大的“火车头”,更被誉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新杠杆”。
作为最具人气的时代列车,京广高铁激发了变革中的力量,启动了“大动脉”助推经济发展的加速度——
2012年,主要的经济增长动力转为“内需”,“消费”拉动超过“投资”。京广高铁全线贯通前一个月,沿线各大城市的旅行社已嗅到新一轮消费商机,抢鲜推出“元旦少林、长城5日游”、“高铁游故宫”等全新旅游线路。高铁的内需拉动力已是有目共睹,从2009年郑西高铁开通,引发的“高铁旅游盛宴”一直持续至现在,沿线郑州、洛阳、三门峡、华山、西安等城市旅游增长都在20%以上。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认为,京广高铁将促进沿线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上游产业看,高铁可以拉动水泥、通信、钢材、机械制造等产业;从下游产业看,仅旅游业就带动了“1拖N”个产业,涉及相关行业达108个,不仅包括旅行社、交通、餐饮、酒店、景区景点、购物等旅游核心企业,还关联到物流、金融、保险、广告等外延产业。
“高铁对经济结构带来的变化,首先是服务业的高端化。”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赵振华说,“河南要抓住这次机遇主动去调整经济结构,不能被动”。
有研究显示,日本新干线开通后,沿线城镇化率提高了10%。“京广高铁的开通,将加速沿高铁线路进入三四线城市的开发步伐。”河南省房地产业商会秘书长赵进京说。包括绿地、恒大、华润在内的多家知名房企,已经拿着高铁线路图去沿线三四线城市扩张领土。
未来,很可能出现这样一种景象:拿着资金找项目以及守着项目找资金的开发商,将在高铁站点附近相遇,中原经济区内由高铁串联起来的黄金通道上,“高铁经济带”迅速隆起。
社会进步,谋划变革后的未来
如今我们如何定义“远近”?是距离800公里、还是用时两个半小时?
高速铁路“将会使人们的时空感发生重大变化”,多年倾力铁路建设的副省长张大卫说,“世界已经进入一个新工业革命时期,网络化、个性化、数字化、时效性都催生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新的消费方式。”
“京广高铁全线贯通,将极大提高客运能力,今年,沿线春运一票难求的问题基本可以得到解决。”省发改委副主任裴志扬说。高铁引发了“空地对决”,郑州至北京的航班开始打折,12月24日预订27日的飞机票,最低打到了2.9折,仅需200元。
在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常务副会长、国际物流与运输协会院士王德荣看来,京广高铁惠及民生,“首先是方便了人们出行;其次是客货分离、货运能力提高,交易成本、物流费用降下来,这也是民生;带动了经济发展、改善了投资环境,从而带动就业,这更是民生。”
网友“黑黑更健康”是个生意人,“一天就能往返南北,对我们掌握最新的中部地区市场动态,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所以说,京广高铁给我们带来的不只是速度,更多的是效益和未来”。
从“马车时代”,到“汽车时代”,再到陆地飞行的“高铁时代”,“历史上每一次运输生产力的提升,都划时代地丰富着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拓展着人类社会的生存时空。”赵振华说,“现在是信息社会,同时也是交通流扩张的社会,通过出行,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得到提高,产生巨变”。
十八大报告中,高速铁路与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突破”。高铁,让经济血脉畅通的同时,也紧密了地缘关系、优化了人文环境、加速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深刻地影响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面对高铁引发的时代变革,已有专家提问:财政税收如何适应大规模、大范围的企业扩张和转移?城市管理如何适应人口流动所带来的各种需求?社会保障如何适应异地工作、生活所产生的各种问题?
答案尽在未来。正如瑞典欧盟研究所研究员艾莲娜·卡尔森撰文所言,“中国发展高铁,不是选择了一个交通方式,而是在谋划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