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光的车轮驶入2013年,人们惊喜地发现,随着“十”字形铁路交通网络和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高速公路网络的构架成型,以国省干线公路为依托,民航、水运、邮政多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河南交通体系框架“芳容初现”,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更加“光彩夺目”。
交通先行绘就崭新蓝图
我省是国家南北、东西交通大动脉的枢纽要冲,连霍、京港澳两大国家高速公路的主通道在此交会;京广、陇海、京九等国家干线铁路纵贯全境;新郑机场、洛阳机场、南阳机场鼎足而立;邮政通信、管道运输和内河水运都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
2012年,河南交通建设捷报频传。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873公里,连续七年保持全国第一,实现所有县市20分钟上高速;郑西客专建成投运,京广客专全线贯通,郑徐客专、郑开、郑焦、郑州至机场城际铁路开工建设;郑州大型航空枢纽建设全面启动,郑州机场二期工程开工建设……
一个地方的交通地位,往往决定其战略地位。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新形势,构建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多种交通运输方式互联互通,成为关键。
大趋势决定大方向,大方向引领大未来。2011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加快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把中原经济区建设成为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
基于这样的认知和共识,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将加快规划、建设、提升河南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及枢纽建设作为战略重点,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强力推进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实施民航优先发展战略,巩固提升郑州综合交通枢纽地位。
2896亿元,这是过去五年全省交通建设累计完成投资额。这一数字可以说明,这是一个交通投资力度最大、发展速度最快、能力增加最多的时期。
省发改委副主任裴志扬说,河南交通在全国的枢纽地位难以替代,加快河南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对完善全国交通路网结构,保障全国交通运输安全畅通,提升中原经济区综合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用重大。
立体交通构建枢纽之地
蓝图绘就,时不我待。在这场构建立体交通枢纽的征程中,一个个坚实的脚印清晰地记录着务实重干的历程。
2012年12月26日上午9点整,郑州至北京的首趟高铁从郑州东站驶出,最高时速达309公里,全程2小时24分,至此,京广高铁全线贯通。而一条高铁的背后,是5年来我省铁路发展的厚积薄发。
通过五年建设,我省新增铁路客运专线865公里,以郑州为中心的“十”字客运专线和中原城市群城际铁路网建设快速推进,全省铁路运营里程达到4749公里。
与铁路建设并驾齐驱的,是正在向四面八方延伸的公路网:过去五年,我省新增高速公路1317公里、一级公路1050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4.9万公里,农村公路面貌明显改善。
“作为内陆地区的河南,要参与国际竞争,航空是最便捷、最高效的桥梁和纽带。特别是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打造对外开放高地,航空是突破口。”省民航办副主任康省桢说。
2012年11月17日,国务院同意规划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12月19日,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二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随着航空枢纽建设步伐加快,2012年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1167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达到15万吨,跻身全国大型机场行列。
综合交通带来“虹吸效应”
2010年,富士康进驻郑州航空港区,我省电子信息产业获得了迅猛发展,来自香港、台湾、深圳、东莞、昆山、苏州等地近百家配套企业落户新郑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及周边的中牟、新郑等地。富士康一家企业带动了100多个产业、400多家配套企业落户。
富士康带来的“虹吸效应”得益于我省倾力打造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也为中原经济区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中国社科院工业研究所研究员陈耀说:“伴随着飞驰的列车,人才、资金、信息等各种发展要素将因城市间的发展梯度落差,产生由中小城市向中心城市单向转移的‘虹吸效应’,与资本相联系的各种生产要素不可避免地向经济高地聚集。”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郑州机场综合交通换乘中心、中南邮政物流集散中心开工建设,以航空港、铁路港、公路港为基础,延伸口岸功能,东联西接的郑州“无水港”建设如火如荼,陆空紧密联系、高效衔接、功能互补的郑州现代综合交通枢纽逐步形成。
“通过各种运输方式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实现客运‘零换乘’和货运‘无缝衔接’,强化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地区资源输出和南北区域交流合作的战略通道功能,进而加速各类要素、资源向中原集聚,河南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作用已进一步显现,在全国的枢纽地位正变得更加突出。”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孙廷喜说。
当立体交通网络的优势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没有理由不紧紧抓住。“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让交通成为中原经济区发展的“大动脉”,助推中原崛起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九州通衢万年事,中原崛起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