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成都“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城市”工作顺利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考核验收。验收专家组认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府引导的“成都模式”初步建立,试点效果显着,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据了解,成都市自2009年被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为第二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城市以来,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为主、强化服务、防范风险”的工作思路,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重点,逐步形成了以政府为引导、投贷联动、多方互动、风险共担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模式。其中,由成都生产力促进中心承担的“政府担保基金+服务机构(担保)+银行+评估”服务形式,被视为“成都模式”的最大亮点。
2008年3月,成都市知识产权局与成都银行签订《成都市知识产权质押担保融资合作框架协议》,依托成都生产力促进中心(成都市科技风险开发事业中心)设立了4千万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专项担保基金,再由成都银行按1:3的比例提供1.2亿元的贷款授信额度,成都生产力促进中心和成都银行分别按照9:1的比例承担贷款风险,为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
据成都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模式主要目的在于鼓励和扶持成长性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政府引导的方式来培育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市场,待市场较为成熟后,政府再逐步退出。
按照市场化运作机制,目前成都已先后引导29家银行开展质押融资试点;搭建起由45家银行、担保、保险、风险投资及评估、法律等各类金融机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参与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平台;建立起涵盖技术、财务、管理、投融资等18个一级技术领域的3049名评估专家库,为质押融资提供技术、财务、法律等咨询服务。同时成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已在全国率先成立了3家科技支行。
截至目前,成都共计99家(次)企业用106件发明专利、255件实用新型专利、11件商标、48件软件着作权,从26家商业银行获得授信和贷款累计达到30.9亿元,其中有59家(次)企业的融资业务由政府担保基金促成。目前已实施贷款8.5亿多元,获得贷款后的企业年销售收入平均增速在15.53%以上。
此外,成都开展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还包括由担保有限公司实行的“担保+银行+评估”、由银行实行的“评估+银行”以及“担保+银行+律所”三种形式。在中小担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中引入具有专利代理资质的律师事务所,也是“成都模式”的创新举措。不仅降低了该业务的法律风险,还进一步完善了公司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自身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