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业内关注 -- 详情

政府防监管 借道国企融资

来源:大公网 编辑:admin 时间:2014/1/7 10:34:52 点击数:
    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监管层收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信贷后,国有企业摇身一变,成为地方债融资的新主体;另边厢,地方政府偿债资金来源明显出现“去银行化”,银行信贷比例大幅下跌,“影子银行”则悄然壮大。业内人士称,这将增加监管难度,信用风险亦有所上升。
  
  国企成第三大举债主体
  

  在本次债务审计中,国企成为仅次于融资平台公司、政府部门的第三大举债主体,到2013年6月,包括政府或有债务在内,地方政府通过国有独资或控股企业举债约3.14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债务馀额占比达18%。与此同时,通过融资平台公司的举债比例则大幅下跌,由2010年底的46.4%下降目前的23.9%。
  
  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当局自2010年起加强了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监管,由此催生了地方政府“转道”国企,行借贷之实。据披露,一般的做法是:由国企向银行申请贷款,通过若干相关公司间的走帐,将资金最终打向平台公司;甚至有国企单独开一个帐户,并交由平台公司实际管理,平台公司也通过给该帐户打入资金还款。而当地政府和银行对这种做法则多持默许态度。
  
  借钱愈加依赖影子银行
  
  中欧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胜军称,这种方式看起来更市场化,但实际上有非常强的地方政府干预,这仅是地方政府的规避策略,并不是地方融资平台风险下降了。
  
  面对融资平台信贷的收紧,地方政府的另一个“应对之道”是减少银行信贷,增加BT(建设─移交)、信托融资等“影子银行”资金来源。数据显示,到2013年6月,地方政府通过商业银行贷款所占的债务资金来源比例,由2010年的79%大幅减少至57%,而债券融资比例则从7.1%增加到10.3%,包括BT、信托等“影子银行”占比达31.4%,是2010年9.8%的三倍多。
  
  瑞银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称,随?越来越多的融资活动在缺乏适当监管的银行表外发生,资产质量可能在恶化、潜在的信用风险有所上升,给宏观经济带来风险。